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学作品
感受英雄
作者:绥中法院 苏金平  发布时间:2010-11-03 09:05:30 打印 字号: | |
  不久前的一天,我们法庭的赵久纯接到了爱人老家岳母病危的通知,他向我请了假后就与爱人先行一步去照顾老人了,下班后,我与本庭的绥元、金平两名同志也前往探望,前所法庭的海涛同志开车送我们,久纯爱人的老家在葛家乡木锨村小西台屯,离县城较远,好在路况比较好,都是新修的柏油路,所以车速较快。只见车窗外路两旁一排排挺拔的杨树林带,围裹着立秋后的田野、村庄,伴着稍远处的山峦绵延闪过,到处都荡漾着丰收的气息,我的思绪也象这车窗外的景象绵延起来……

  赵久纯是去年从部队上转业进法院来我们法庭工作的,工作之余常与庭里的同志唠唠部队上的事、家乡的事,唠起家乡时也总爱说说爱人老家的情况,说得最多的并伴着自豪感的莫过于提到他的岳父—— 杨玉林老人,一个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退伍军人、老英雄。杨玉林老人一九四五年参加了当时活跃在葛家一带的抗日游击队,抗战胜利后所在的游击队被编入了东北民主联军,也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建国初期,所在部队被划为东北边防军,一九五0年末,朝鲜战争爆发,所在部队于当年第二批入朝参战,老人时为该部队的一名连长,回国后又随部队去了西北某地进行永备国防工程的修建工作,在连长的岗位上转业回乡,回乡后一直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曾带领乡“青年施工突击队”参加了绥中县龙屯水库的修建工作。老人当年的战友和部下有的后来走上地、市级的领导岗位,曾来信邀他离家出来工作,都被老人婉言谢绝了,家里的亲朋好友了都曾劝过老人,凭着过去参战的经历怎么也得捞点待遇什么的,可老人总是说,我们这些在战场上走过的人能活着走下战场就算不错了,比起那些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战友们,我现在过得有儿有女已经感到很幸福了……

  老人的话语不惊人,却使我们油然而生敬慕之心,于是就有了一个心愿,希望有机会一定要见见这位老人。

  我们坐的车在葛家乡境内转了几个圈子,终于打听到了小西台屯的准确位置,车来到屯子边上时,久纯已在屯边等候多时了,一行人跟着他来到一个院门前,有几个人已经接出门来,久纯向我们介绍了其中的一位老人:这就是我的岳父。坦率的讲,当我们看到杨玉林老人时,与我们想象中的英雄形象相去甚远,老人家个头儿不高,可能是因为老伴儿病重过于操劳的原因吧,脸颊有些消瘦,但精神状态很好,谈吐很清晰。我们问候了久纯岳母的病情,为了不让杨玉林老人为老伴的病危担心,我们就找些别的话题与老人家攀谈起来,好在同来的绥元、金平、海涛都是当过兵的,其中绥元是七二年入伍的兵,金平、海涛是九十年代的兵,与老人唠起部队的事有共同语言,我虽然没当过兵,但听得出,法庭的几位同事都是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与老人交流的,我想这就是和平年代的兵对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兵的一种崇敬吧!然而与老人谈到抗美援朝时,老人却显得很平淡:那时美国人狂得很,不把他打疼,能和咱们坐下来谈判?他们在火力上比我们猛,经常有他们的飞机在我们头上轰炸,一来就是几十架,一颗炸弹落下来,地上能炸出三、四间房子那么大的坑,虽然把美国人赶回“三八线”可我们也吃了一些亏,人员损失比较大,我带的那个连队百十来号人,回来的只有五十多个人了。说到这儿,老人无语……

  我们把话茬儿转到修建龙屯水库上,一提这些老人显得很兴奋:“……我们几个乡去的青年施工突击队都比着干呐,工地上到处都是红旗,县宣传队在旁边给鼓劲,大伙儿一边喊着口号,一边往工地上推土石方……”

  不知不觉中,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起身向老人告辞,他一直把我们送到大门外,随着车轮的转动,老人住的小西屯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路两旁的树木、田野、村庄、山峦也淹没在暮色中,而我的心情却不能平静,这里就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的归宿,这里只有树木、田野、村庄、山峦,但是,这里的树木、田野、村庄、山峦却哺育了英雄,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时他拿起枪杆子出生入死,在建设国家、家乡时,他又拿起铁锹、大镐挥汗如雨。他是那样平凡和普通,以至与他擦肩而过时甚至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正是这种平凡与普通却使我们今天有了和平、安宁、富裕,让我们的视野中有丰收的田野、有充满生机的村庄、有平坦的柏油路……
责任编辑:绥中法院 苏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