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学作品
中国人的“为人民服务”
作者:办公室 李陶  发布时间:2011-06-28 15:22:47 打印 字号: | |
  “如果你中奖1000万,是美元哦,你会怎么花?”《非诚勿扰》史上学历最高、动作最夸张、表情最丰富的男嘉宾美籍华人安田向对面的三位女生提出了疑问。然而,心动女生王芳妮对大笔钞票的冷漠、坦然却让安田大失所望。

  “那是1000万啊,怎么会没有想法呢?可以捐给希望工程或是做其他的公益事业啊,中国不是讲‘为人民服务 ’吗?”

  中国是讲“为人民服务”,而且有年头了,但这句话在这种场合,从一个美国人口中这样讲出,别扭、丢人。

  可惜不是你,安田独自离去,背影中没有失落,只有淡淡地不解……

  小时候被问过这样的问题,那时会很认真地作出规划,就像考试答题一样。“我会拿出一部分钱捐给希望工程,再拿出一部分给爸妈买大房子,最后留给自己去旅行。”现在这样说出来,自己都会觉得别扭。不是心变坏了,而是觉得从小教条式地说法太“做作”,人人都那样说,人人都能那样做?嘴动比不上心动,心动比不上行动。还是心动了,行动了,再嘴动吧。可很多人面对大笔钞票的“坦然”和“冷漠”,心还会动吗?

  雷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上小学时就向他学习,但只是每年的3月5日才会有明显的集体的行动,比如给路人的自行车打气(不让打都不行)、提供白开水。最近几年,这个名字有些淡了,也少见小学生在3月5日那天出来打车气,可能是我们的生活好了,开车的多了,骑车的少了吧。偶然发现这段时间各大机关又开始号召学雷锋了,不禁感触,被打入“冷宫”这么久,再次“受宠”,雷锋受得了吗?总有一种感觉,有些活动口号很多,行动很少,流于表面,不顾实质。雷声大,雨点就有,雷声小,雨点就没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

  当然,新时期的“雷锋”是一批一批的,做好事的还是大有人在。在评选2010年度“感动辽宁”人物时,一个叫“幸福”的人深深地感动了我,不留姓名,长达几年定期地向葫芦岛市红十字会捐款,风雨无阻,钱不多,但情意沉甸甸的。直到节目播出,红十字会和电视台的人也没有找到她,只知道她叫“幸福”。

  雷锋不是学出来的,“为人民服务”不是喊出来的,只有一如既往、扎扎实实地做,才能体会真意。我想“幸福”在做那件幸福的事时,也没刻意在学雷锋,也没刻意在想“为人民服务”,但她的行为却证明了她的伟大。

  “为人民服务”只有成为一种信念,只有成为一种日常习惯,才能走出她的尴尬。家长和孩子坐公交车时,引导孩子给老人让座而不是故意视而不见;集体活动时,老师或是单位领导带头捡塑料袋等等,只要你做的事儿是和谐的因素那就是“为人民服务”,服务的事儿有大有小,点点滴滴,不一定捐钱捐物,不一定轰轰烈烈,不一定舍弃自我,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希望有机会安田再来《非诚勿扰》,不再独自离去,不再质疑中国的“为人民服务”。
责任编辑:办公室 李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