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百折不挠的执行者
作者:赵孛 贺亚军   发布时间:2015-01-07 09:11:00 打印 字号: | |
  11 月 25日 ,《人民法院报》第五版采风周刊整版报道葫芦岛中院执行局法官谢景华同志的优秀事迹,还原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人民好法官形象。谢景华同志曾是一名军人,到法院从事执行工作 5年,执结大量疑难案件,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却从未拘留过一个被执行人,充分践行一名优秀法官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作中他将执行业务当作一门艺术,除了充分、灵活运用执行措施外,还创新工作思路,根据多年的执行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执行方法,擅长打心理战、攻坚战。面对威胁、恐吓,面无惧色,依法执行;面对案件申请人生活困难,尽力实现其权益;面对案件被执行人无执行能力,想方设法帮他履行义务……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每一起执行案件的完美执结,无不彰显军人气魄、法律的威严。

提倡全院干警以谢景华同志为榜样,以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为契机,以积极投身司法事业为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创造辉煌。 (办公室)

                百折不挠的执行者

                ——记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谢景华

                               “尊敬的杜院长:

    因为在葫芦岛市龙翔包活(包工程)的老板万海、万冲拖欠王景旭、王敬尧等 30余名农民工共 6.8万元工资,长时间未还,王景旭等农民工多次索要仍然未还。 2014年王景旭等人找到了一名法官,但他没有告诉真名,只知道姓谢,所以称为谢法官。谢法官多次去万海家,帮助王景旭等农民工要钱,才使万海偿还了拖欠的工资。王景旭等农民工不会写感谢信,由我代笔写信致谢……”

    今年 7月 16日,辽宁省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杜俊峰收到了一封感谢信。

    看着信上一笔一画的铅笔字,杜俊峰感受到了这封信沉甸甸的分量。信件中的主人公谢法官,就是葫芦岛中院执行局执行实施组的谢景华。 5年来,他执行各类案件 200余件,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

    “软硬兼施”巧执行

    “这不是李光先吗?你们怎来了?”谢景华笑着问来人。

    “家院子里种的西红柿结了头一茬,自家产的,又不值啥钱,给你送来尝尝。咱这西红柿可是不打药、不施化肥的……”来人说着将一塑料袋七八斤左右的西红柿放在了谢景华的脚下。

    “前年,我花 30多万,在承包的林地里盖起了 20来间彩钢房,本想着养点猪牛羊啥地,增加点收入。可林业部门说咱未经审批,改变林业用地用途,属于违法行为,勒令拆除彩钢房并罚款。当时咱不服,心想就不拆,看你能怎的?”李光先低头在塑料袋里拿出了西红柿请笔者尝尝。笔者推辞后,他在衣襟上蹭了蹭,咬了一口接着说,“也不知过了多少天,我家突然来了一名法官,很随和地坐在了彩钢房的料堆上跟我拉起了家常,‘老弟,你的情况我了解了,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好哇。但是,你盖这片房子,确实违法了。国家有规定,林业用地绝不能私自改变用途,否则,就要受到行政处罚。人靠肺呼吸,肺部出了毛病,人就会死。用违章建筑把林地毁了,就等于在毁坏城市的肺,城市不能呼吸的话,那得让多少人受害啊,你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如果你拒不执行行政机关的处罚决定,法院就采取强拆措施,到时你损失的可不止这三四十万,还要负担铲车、人工等费用,到时铲车一上,房子七零八落不说,东西也都砸烂了,损失会更大。我给你出个招,你看行不行,你自己拆,把屋顶、墙面都拆了,把彩钢板规矩地码在一起,既可减少损失,将来又能作为他用,你看怎样……’”

    “我谢哥当时给咱分析的,就是两字,靠谱。我也不傻,法官这是让咱少受损失啊,当时就同意了。”

    “通过这件事,我就认定我谢哥是个实在人,我要和他交朋友。现在,我们真成哥们儿了,但我送他啥他都不要,这西红柿是咱自家种的,无论如何也得收下。”

    谢景华用人性化执行法执行到位的案件不胜枚举。而在涉及处理环境污染、三角债等非诉执行案件时,谢景华却铁面如山,不让国家利益受到丝毫损害。

    米林元是可信化工厂法定代表人,可信化工厂因拖欠一国企原料款,被相关部门申请非诉案件强制执行。谢景华受理了案件,对可信化工厂进行了摸底调查后登门执行。可是一回、两回,谢景华去了这家公司好几趟,米林元就是不露面。谢景华向企业员工询问情况,员工们的回答都是一概不知。谢景华没有放弃,在可信化工厂厂区天天可以见到他的身影。谢景华成了厂里的“常客”。

    “这是你们公司的车吗?”谢景华问。

    “是呀。”从一辆跑车上下来,刚刚关上车门的年轻女士回答。

    “好。”谢景华当即从兜里掏出 10多张封条,把胶水刷到车上,用封条将车几乎粘得满满当当。

    这下可信化工厂办公室主任坐不住了,跑了出来:“法官,法官大哥,手下留情,我们公司可丢不起这个人,每天到公司来来往往谈生意的,看到我们的车被封了,影响我们的形象。这几天,我们做得不对,怠慢您了。请您高抬贵手,把封条摘下来,贴个一两条就行了,让我们把车开进车库,免得让人看见不好……”

    “欠了钱,就要尽快想办法还上。钱什么时候还,封条什么时候撕下来,这点没商量。车也不许动位置。转告你们公司法人,向法院递交你们公司的财产报告。”说着,谢景华把几天来送不出去的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交到了办公室主任手中,转身离开了这家公司。

    第二天,米林元就早早地来到法院,承认错误,请法院宽限还款时限。“执行不是儿戏,是有法律时限的,不能随意更改。你们公司不是有数十辆汽车吗,把车拍卖了,就能还债了……”

    “行,我们公司的车可以拍卖,钱不够的话,我的车还值 100多万,一并交给你处置。”米林元说。

    “两天之内,办好一切手续,封条车可以入库。”谢景华承诺。

    执行火候很重要,既要依法执行,又要研究被执行人的心里,抓住他们的“弱点”,击垮他们的心理防线,执行就会迎刃而解。谢景华这样破解执行难。

    “步步紧逼”快速讨薪

    按照东北风俗,五月节、八月节、春节是农民工讨薪较集中的时间段,这三个节日在农村是大节,农民工习惯拿着工钱,回家过节,合家团圆。

    2012 年五月节前夕,谢景华和执行局法官合力为 397名农民工成功讨薪 753万元。

    在送达执行通知书时,谢景华与沈阳沈力公司下属的佳成公司经理王新进行了长谈。“为什么迟迟不给农民工发工资?”谢景华询问。王新一肚子委屈地说:“去年,我们与一家大型超市签订了建设项目协议,约定超市建成后,验收合格支付费用。目前,超市欠我们公司 500万元,钱没拿到,只好拖欠农民工工资。”

    谢景华告诉王新:“佳成公司与超市、佳成公司与农民工,这是两个法律关系,不能混为一谈。不管别人欠你多少钱,你用工了就应该支付工资。”听着法官的话,王新还是有点不服气,谢景华就开始“掰皮说馅”,“在法律关系不一样的情况下,如果超市认可的话,法院可以增加超市为被执行人,可是,现在的情况是超市不认可,那不能隔着锅台上炕呀!从案件本身来看,与超市没有法律关系。”

    说明白了法理,谢景华除了拿出执行通知书,还拿出了“报告财产令”和传票。当看到“报告财产令”时,王新有点害怕了,因为他看到,法院限期让佳成公司主动报告公司一年来的财产情况,如到期未报告,法院可对公司主要负责人予以罚款、拘留。

    于是,王新一再表态:全力配合执行。

    “我在执行这类案件的时候采取的是紧逼法。也就是给被执行人时限,比如说规定一周之内拿来多少钱,这样,就能始终让被执行人绷紧一根弦。这个案件的 450万执行款就是分四次这么要回来的。”谢景华如是说。谢景华拿出手机让记者看,上面记录着近期执行案件的规定时限。到期,谢景华就会按照提示,打电话联系当事人,提醒他们按规定交纳执行款。谢景华说这样做不会漏掉一个执行案件。

    该案中的 100万元的“首期款”就是这样催出来的。可是,余款又没了音信。这一回,谢景华没有催促王新,而是一个电话打给了沈阳沈力建设集团董事长穆志仁:“董事长,请你来一趟法院,你下属分公司经理做不了主,几次承诺都落空,我是到你那里请你来,还是你来法院?”

    “谢法官,对不起,我先打电话问明情况,如果这个事确实王新办不成,不用你请,我主动到你那去。”穆志仁表示。

    谢景华的电话刚撂下没几分钟,王新的电话就打进来了,开口第一句就是:“你给我向上‘汇报’了。”

    谢景华也没客气:“超过规定的还款时间,我就得想办法……”

    还没等谢景华说完,王新就说:“我马上筹钱去,你别再给我们董事长打电话了。”第二天, 100万元就打到了法院的账号上。随后,他又筹资还上了 450万元农民工工资款。

    这个案件的整个执行过程,谢景华没采取强制措施。执行此类案件,谢景华靠的是讲道理。

    柔风细雨融解坚冰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10岁的小泽,跑到村头玩耍。这时王欢骑自行车经过,小泽便坐到了王欢自行车的后座上。两个欢快的少年没骑多久,就被一辆三轮车撞倒了。王欢没有大碍,可是小泽却昏迷不醒。送到医院诊断为小脑损伤,导致脑瘫。听到这个消息,小泽的家人惊呆了,请求医生救救小泽。

    不负重荷的小泽父母将肇事者刘奇和王欢一起告到了法院,法院判决刘奇赔偿 30万元,王欢负连带责任赔偿 2万元。刘奇将三轮车保险理赔的 10万元钱交给小泽父母后,剩余的 20万元一直未予赔付。

    小泽的医疗费耗尽了家里的积蓄。并不富裕的小泽父母要求法院提级执行。审判长将这个比较棘手的案子依惯例交给了谢景华。

    案发地在远离市区的乡下,了解案情的谢景华为了这个不幸的孩子,为了减轻这个承受了太多压力家庭的负担,开始一趟趟不厌其烦地跑乡下,做双方工作,争取和解执行。

    “你们家开着啤酒销售代理店,经济状态比小泽家好得多。况且你丈夫驾车不慎导致孩子残疾,把原本好好的家庭变成现在这样举债度日。你丈夫躲起来也没用,还是大家一起想办法把 20万元尽早给小泽家送去,不然,法院强制执行,你们家的代理资格就要被取消。”谢景华对刘奇的媳妇严肃地说,这个案子如果提级执行,你们拒不执行法院裁决,就要按照拒不执行罪,接受刑事处罚。

    听了谢景华的话,刘奇的妻子着急了,说道:“我们家车也卖了,刘奇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这个啤酒批发店是我父母的,我只是帮助父母照看这个店,收入有限,日子也不好过。能不能做做他们家的工作,我想法再借点钱,把这事了了。”再一次去刘奇家,事情有了突破性进展。

    “你能筹到多少钱?”谢景华抓住时机,赶紧问。

    “尽最大努力借个六七万。”

    “离 20万赔偿款差得太远了,你再想想办法。现在,你跟我去小泽家看看他们的艰难日子,你也是孩子的母亲,去看看不幸的小泽,给他赔个礼。”

    刘奇的妻子看到孩子的惨状,以及他们一家人紧锁的眉头,心里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内心的焦灼使她一下晕了过去。

    小泽的父母见状,在谢景华的调解下,也做出了让步。最后,两家达成和解协议,刘奇一次性赔付小泽 12万元。

    一次次的调解工作,一回回安抚小泽,令小泽对谢景华印象深刻,每次见到谢法官,小泽都吐字不清地“啊啊”喊他、亲近他。小泽的父亲更是对谢景华感谢不已。感谢法官用他内心对孩子的爱,唤醒了刘奇家的爱,减轻了小泽全家的痛苦。

               (文中当事人姓名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赵孛 贺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