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你家这玉米长得不错啊。”“还行,就是没能力往回收啊,这下你们来了可好了。”10月17日,在葫芦岛兴城市碱厂乡蒋家村,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驻蒋家村“第一书记”谷忠臣带着三名进村走访的党员法官一边在贫困户朱玉凤家的玉米地里忙活着收玉米,一边聊着家常,干完活后还不忘补一句:“有啥事打招呼,有困难就吱声,保证随叫随到。”
10月17日是第6个全国扶贫日,葫芦岛中院组织各庭室代表30多人走进了对口扶贫村——蒋家村,走访贫困户173户,聊家常,说困难,交流想法,帮干农活……几乎每个贫困户嘴里的第一句话都是:“哎呀,你们又来家了呀!”闻言可窥,葫芦岛中院与蒋家村的血浓之情。
从2014年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向蒋家村派驻扶贫工作队以来,韩富安、黄家海、陈晓斌、朱笑言、谷忠臣、唐金荣6名法官便成为蒋家村脱贫攻坚的“主心骨”。而葫芦岛中院以及每一名法官,都是“村里人”的“家里人”。
蒋家村是省级贫困村,8个村民组共415户、1428人。村民以花生、玉米、苹果和梨等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且瘠薄干旱,致使农业收入极低。一些村民家里散养着为数不多的猪、牛、羊等牲畜,也不成规模,基本以为自给为主,无法获得实际的经济效益,村里也没有集体经济,是一个“空壳村”。自然资源不足、劳动能力不足、技术能力不足、资金不足,再加上没有理想的项目发展经济,缺乏稳定收入,致使蒋家村贫困发生率极高,2017年之前建档立卡贫困户199户、778人,贫困比例高达54%还多。
从2014年派驻扶贫工作队,到2016年“精准扶贫”,再到2018年派驻扶贫“第一书记”,葫芦岛中院对蒋家村的帮扶就从未懈怠过。2015年,为蒋家村更换了村部办公设备,购置图书,使老旧的村部旧貌换新颜;2016年,投入资金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经济林建设资金;2017年修桥铺路,捐赠扶贫统筹资金。与此同时,还有具体到户的帮扶,为贫困户购置生产资料、为贫困户翻建房屋、走访慰问贫困户等。葫芦岛中院党组与蒋家村建立了党建联系点制度,开展院两个党支部与蒋家村党支部互帮学工作。
与原来的扶贫模式不同,2016年之后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更加明确了脱贫的可持续性以及农民内生动力的激活;2017年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乡村振兴”又给扶贫脱贫赋予了新使命;2018年的“第一书记”下乡进村,还增加了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精神面貌的改变。葫芦岛市中院在一系列扶贫政策中,始终一以贯之持续发力。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到产业扶贫的“一户一策,精准施策”,到“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目标,每一批、每一个驻村工作队队员始终保持扶贫链条不断,扶贫政策出新。
为实现蒋家村集体经济整体“脱贫”和贫困户精准脱贫,葫芦岛中院驻乡、驻村干部真蹲实驻,工作在村,吃住在村。
在蒋家村村委会的院子里,那三排蓝色的光伏发电板闪耀着村民脱贫的希望,电表箱上那不断跃动的数字,是村集体经济活力的脉动。2018年,葫芦岛中院多次与兴城市政府和乡党委政府沟通,协调解决项目资金40余万元,建设了这座设计50千瓦、实际安装52.88千瓦的集中式村级光伏发电站,于今年1月份并网发电。该设计运行周期25年,预计年发电量80000千瓦时,预计年收入5万余元,将拿出纯收入的三分之二为贫困户分红。
在蒋家村腰屯的26栋冷菊花大棚里,虽然菊花早已经采摘完毕,但株株伫立的冷菊花秧苗,让人不难想象出成片菊花竞相绽放的娇颜和阵阵袭人的花香。这个冷菊花项目占地25亩,种植菊花62万株,设计预计年纯收入15万元。今年预计纯收入可达四五万元,腰屯31户、180多人受惠,这还未包括在冷棚打工的贫困户所获收益。
葫芦岛中院驻蒋家村第一书记谷忠臣告诉记者,现在还有两个项目在加紧运营中。一个是蓝莓大棚项目,待选址确定后马上进行相关建设。还有一个具体到户的绒山羊项目,计划每户5只绒山羊,该项目具有短周期滚动发展的特性,预计可以大幅度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贫困大学生杨如义等大学生受益于项目分红、助学帮扶和教育补助,圆了求学梦,种下了摆脱贫困命运的种子;重病多年的杨宝红等贫困户,享受到了新农合健康补助,医疗压力大大缓解;郭春艳、王素敏等5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在村菊花大棚里的打工;像安维山一样的危房人住进了维修和翻建的新房……
5年来,葫芦岛中院共为帮扶乡村自筹资金39.2万元,协调资金40万元,发展产业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在葫芦岛中院的帮扶下,一个个脱贫产业,一项项脱贫政策,让蒋家村的每一个贫困户都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而驻村干部与村民之间也建起了血浓于水的感情。每年,葫芦岛中院都会组织多次的走访慰问活动,送生产资料,送米面粮油,送去关爱和希望。谷忠臣自己还协调6000元资金,为村部购置了办公桌椅和沙发,改善办公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