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学作品
《正义之星》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1-10-08 08:39:25 打印 字号: | |

《正义之星》心得体会

 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办公室 刘丹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18位英模法官赵鑫、周春梅、王小莉、范红海、罗光黔、杨军、周淑琴、黄志丽、邹碧华、陈海仪、亓民川、陈辽敏、彭鑫亮、吕仙华、郭兴利、姜颖、肖海棠、沙丽……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颗繁星,每一个名字也都代表了人间正义。

    一、坚守信仰

    理想因其远大而称之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之信念。坚守信仰,脚下就会有力量。赵鑫、周春梅,王小莉就是如此。他们坚持初心使命,坚守公平正义,守护人民群众的最后一道防线。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他们这样的法律守护者,才让百姓感受到什么是一碗水端平,什么是人间正道。

    二、服务大局

    什么是大局意识?是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是虽千万人,吾往矣。是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我们能够自觉从大局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无论是创建第一个绿色环保法庭的范红海,还是连续庭审18天的罗光黔,亦或是为法律工作到生命最后一秒的杨军,他们身上都展现出了卓绝的大局意识,奉献精神,乃吾辈楷模。

    三、创新发展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简短的几个字,却道出了创新的重要性。如果不创新发展,就会停滞不前。法律工作也是如此。邹碧华,周淑琴、黄志丽,她们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及时调整思维模式,不断在实际工作中摸索总结经验,锐意改革,推陈出新,独创审判工作方法,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四、司法为民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法院本质属性是人民性。司法为民,深深的刻在每一位法院人的心里。陈海仪,她审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5200多件,无一错案、无一重审、无一抗诉,她被亲切的称呼为“法官妈妈”。陈辽敏,为了方便群众,她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网上法庭,她将高效便捷、公正专业的司法送到了千家万户。亓民川,他从事司法工作27年,审结案件5000多件,连续多年实现三无目标。他们,用真心换真情,坚持走群众路线,解民难,排民忧,让司法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

    五、扎根基层

    基层是联系人民群众最密切的地方,扎根基层,坐到群众的板凳上,想到群众的心坎里,干到群众的家门口,才能有效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吕仙华用双语化解家事纠纷。郭兴利用背篼背着国徽和卷宗翻山越岭将巡回法庭搬到了田间地头,也搬到了百姓的心头。郭鑫亮扎根少数民族聚居地,为边疆少数民族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道路越泥泞,留在的脚印越深刻,他们将司法,一步一个脚印的刻在了偏远地区。

    六、面向时代

    法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进入互联网时代,法律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新的规律,全球化、多元化、复杂化,这些都给法院人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他们不曾停歇。姜颖、肖海棠、沙丽,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形势,他们选择了迎难而上,每一个国际化的案件,他们都刻苦专研,给予了最公平公正的裁判。他们走在了司法的最前沿,像世界展示了中国司法的责任和担当,成为了中国司法的耀眼名片。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一名法院人,不仅仅要像这18位英模致敬,更应该像无数走在司法道路上的前辈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敬畏法律,敬畏人民,始终做到手持正义之剑,肩扛公正天平,维护人间正义。


 
责任编辑:仲一鸣